被“凝視”的童年——兒童視頻中的消費圖鑒
發布于 2022-08-16 13:41
編輯導語:近年來,短視頻在許多人的生活中是一種必不可少的休閑娛樂方式。其中,萌娃視頻更是讓視頻創作者收獲巨大流量和相應的社會資本。本篇文章中對萌娃視頻的深層理解展開了一系列的講述,一起來看一下吧。
近年來,抖音憑借其內容分發機制的優勢以及較強的社交屬性在短視頻平臺中位列前茅,成為了目前用戶量最高的短視頻平臺,用戶月活均值高達6億。
在抖音龐大用戶群構建的生態中,內容無疑是維持生態良性運轉的核心。
具體來講,內容標簽紛繁復雜,其中以顏值、搞笑板塊最受大眾歡迎。在受眾多元化、需求多樣化的驅使下顏值視頻不再僅停留于帥哥美女層面,萌娃視頻也備受大眾青睞。
其中,抖音賬號“朱兩只吖”以拍攝兩位小孩與家長的逗樂互動收獲三千七百多萬粉絲,作品點贊量均超一百萬。而“小橙子先生”則通過記錄話癆爸爸的帶娃日常斬獲兩千七百多萬粉絲。
此外,萌娃“萱萱”更是因抖音作品走紅,被導演相中參演了《1921》獻禮影片,實現了從短視頻到電影的破圈。
誠然,萌娃視頻的走俏為人們提供了多一種休閑娛樂內容的選擇外,也讓視頻創作者收獲巨大流量和相應的社會資本,可謂是雙贏甚至多贏。然而在此局面下,作為視頻主體兒童的權利卻有意或無意地被擱置了。
一、破圈后的倫理隱患2022年1月05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堅決制止借“網紅兒童”牟利》的評論中指出,一段時間以來,萌娃在不少直播和短視頻平臺收獲眾多粉絲,有些還成為“網紅兒童”。但把曬娃當成一門生意,為了流量觸碰底線,就走向了事情的反面。
3月17日,國新辦舉辦的2022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新聞發布會中,再次強調將堅決遏制借未成年人牟利,通過直播、短視頻打造“網紅兒童”這樣一些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問題。
與此同時,今年最高檢公布的典型案例顯示,某北京公司開發運營的短視頻類App應用未以顯著方式告知并征得兒童監護人明示同意的情況下,允許兒童注冊賬號后未采取區分管理措施,
默認用戶點擊“關注”后即可與兒童賬號私信聯系,并能獲取其地理位置、面部特征等個人信息,最終導致3名兒童的精準信息被泄露后遭到不法侵害。
由此可見,過度披露兒童隱私背后的潛在風險等已逐漸浮出水面,而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中作為當下塑造網紅兒童的重要渠道,其中暗含的相關問題也亟待重視。
事實上,當在朋友圈私人空間的曬娃行為轉向短視頻平臺的廣場式分享,并與收益掛鉤時,對于兒童生活記錄在一定程度上也由分享行為變為了一場面向觀眾的展演。
永遠頭頂長著攝像頭的父母和一舉一動都被“記錄在案”的兒童構建了新世紀的滑稽場面,一度將兒童置于隱私泄露和自我認同異化的危機邊緣。
盡管那句文案寫道:“當然是要拍照記錄啦,他又不是永遠那么無憂無慮?!钡窃趦和恢榛蛑閰s無法反抗的情況下,父母舉起攝像頭一路尾隨,不僅不會讓兒童留下快樂童年的回憶,反而可能給其留下童年陰影。
與此同時,兒童視頻經過美化后所展現的完美兒童形象也或多或少影響著現實中人們對于兒童的認知。以前我們常常害怕家長將自己與鄰居家的孩子作比,而在抖音平臺充斥的兒童視頻似乎都是逃不掉的別人家孩子,這些獨具特色的兒童形象于無形中疊加了落在孩童身上的期待。
二、凝視霸權下的認同異化1. 從“觀看”到凝視的意涵轉變自古以來,人們對于視覺的倚重遠超其他感官,它是人類察覺生存環境之變的首要本能。隨著人們思想認識的深入,“看”被賦予了更多的意涵,它不再僅限于簡單的動作,而是與人們的心理認知緊密相連。
從視覺、視覺實驗到20世紀西方文論和文化研究語境中作為一個術語出現的“凝視”,彰顯出“看”這一行為的深化。尤其是凝視一詞不再只意味著“長時間地看”,它指向了攜帶著權力運作和欲望糾結以及身份意識的觀看方法,在“看”與“被看”的辯證法中,構建出了主體與他者。[1]
對于兒童視頻的觀看同樣存在這種演化規律?!度祟惡喪贰分性岬?,人類是所有哺乳動物中最為晚熟的一個。與馬駿和雛雞出生不久便能實現生命獨立不同,人類成為獨立個體需要經過長達十幾到二十幾年不等的哺育和教育。[2]在社會網絡浸潤中長大的兒童也凸顯了人類本質,即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因此,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兒童不可避免會受到來自他人目光和周邊社交關系的影響。但當其一舉一動都成為公共平臺上的流量作品,其所受到的目光與介入便不斷突破了原有的安全邊界。
父母與觀眾長時間聚焦于兒童的目光,在越界后轉為暗含權力與控制的“凝視”,其無意中構成了??鹿P下的全景監獄。
2. 兒童認知混亂和隱私侵犯在薩特對于“凝視”的研究中曾提及,其在兒童時期由于寄人籬下感覺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著他人目光“洗禮”的經歷,而這些“洗禮”使他的童年記憶和人格籠罩在了成年人的控制之下。[1]當下對于兒童的全時記錄實則與此無異,它甚至將那雙注視的眼睛延伸至了更深處。
心理學上認為,在幼童時期對于自我的認知和歸屬感是兩個塑造兒童健全人格的關鍵要素。雖然他人注視的目光能夠讓兒童意識到他者的存在,以滿足其早期自我認知的訴求。
然而,當兒童認識到無法逃脫的攝像頭時,自我領地被侵略的不安感則會很快削弱另一個必要訴求,即歸屬感。
一旦自我認知和歸屬感的天平被打破,孩童便很有可能朝著薩特《詞語》中提到的“由成年人不無遺憾地創造出來的怪物”方向發展,最終淪為家長精心編排劇本中的提線木偶。[3]
并且因兒童個性不同,想要捕捉到日常生活中的有趣瞬間有時候需要一點運氣。在兒童精彩瞬間的偶然性難以與抖音推送機制相契合時,為了保證賬號活躍度和維持粉絲量,不少萌娃視頻的創作者絞盡腦汁,將時刻記錄生活作為有效手段然后再篩選出其中有價值的片段。于是,兒童便無時無刻不身處于鏡頭下。
例如抖音#人類幼崽成長計劃#話題中大熱的一位兒童視頻創作者的拍攝素材便來自于自己臥室的監控攝像頭,于記錄之中將兒童的私人空間逐漸推向前臺。此類常態化呈現的兒童作品使得兒童包裹于由父母、觀眾共同筑起的看臺之中,陷入了被攝像頭和他人凝視的漩渦。
(圖源網絡)
此外,抖音評論區在為創作者與觀眾提供溝通平臺時,也打開了他人窺視欲的潘多拉魔盒。
在抖音的萌娃視頻中,部分觀眾除了好奇孩子的年齡、身高和愛好等常規信息外,在長久的觀看中還會逐漸對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庭關系,甚至是兒童活動范圍和就讀學校等涉及兒童隱私的信息進行深扒,逐漸模糊了兒童隱私權的邊界。
如,在抖音賬號“小臻來了”的評論區內觀眾除了對于兒童的外貌進行非善意評價外,也多次指責家長的教育方式。然而,在視頻流量變現的利益鏈中,家長博主有時卻將滿足用戶的窺私欲作為了賣點任憑其發酵,消費兒童圖鑒也就隨之出現。
(圖源網絡)
三、社會刻板印象中的“完美”小孩無論是在數十場商業活動中丟失笑容的“假笑”男孩,還是被父母喂至70斤的3歲“網紅”女孩佩奇,亦或是在父親的要求下直播蒙眼走鋼絲的6歲男孩望望,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父母與子女之間錯位的哺育關系。
在依靠“啃小”獲利的視頻創作中,對于觀眾和視頻創作者來說孩子早已物化為了一種消費商品,親情也被利益沖淡。
而將兒童如同商品般陳列于展臺,在觀眾的注視中成長,除了會導致兒童自我認知上出現偏差以及隱私權受到侵犯外,暗含表演元素的兒童形象廣泛傳播也可能會讓社會對于真實的兒童形象產生誤解。
李普曼曾提出“刻板印象”這一概念,它指向社會對于特定群體所產生的固有印象,通常包含對其喜惡的情感。[4]而社會媒體在形成、修改以及摧毀刻板印象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抖音視頻平臺上不少經過剪輯美化的網紅兒童視頻中,有的孩子樣貌出眾、天真可愛,有的孩子機靈懂事、幽默感十足,還有的孩子身殘志堅、惹人憐惜。
這些孩子總是能從不同方面戳中觀眾的痛點,并漸漸在觀眾心里刻畫出了“完美”小孩的共性標準。
但“完美”小孩的形象無形中拉高家長對于小孩的期待閾值,最終在使社會對于孩童產生錯誤刻板的同時,也加重了孩子的個人成長負擔。
正如抖音視頻中躲進柜子里自己哭的小孩固然乖巧得令人心疼,但若是每一個家長都要求孩子不能自由地哭泣,那便是將無數孩子的個性消磨于柜門之中。
四、學會接納童年中的不完美《無聲告白》里莉迪亞的故事詮釋著“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5]這句話。
但在商業利益的催化下,父母無處不在的凝視卻變成了一種親密關系監視,使得背負沉重期待的孩童如同羽翼未豐便身系墜石的小鳥,于枷鎖下揮動翅膀。
在網紅兒童頻受質疑時,“為了孩子”的句式成為父母反擊的強大武器??珊⒆拥某砷L從來都沒有固定的模樣,我們看著他們哭著笑著奔向未來,卻不應該也不能替他們決定以后的模樣。
鏡頭下的全時記錄,或許是父母暗含期許的珍貴回憶,但一旦過度便會頃刻間化為奪走孩子隱私與自我認同的黑手。
正如作畫的留白給予賞畫的人以想象空間,而孩童的人生同樣需要留白給予成長空間。
學會接納童年中的不完美,其中包含孩童成長過程中的個性偏差,也包括不那么完美的記錄。
在遺忘成為例外,記錄成為常態的今天,我們更應該為兒童保留一方于凝視之外的開闊天地。放下手中的鏡頭,在真實世界感受孩子的成長吧。
參考文獻:
[1]朱曉蘭. “凝視”理論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1.
[2]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M].林俊宏,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3]薩特.詞語[M].潘培慶,譯.北京:三聯書店,1989.
[4]李普曼.輿論學[M].林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5]伍綺詩.無聲告白[M].孫璐,譯.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5.
本文來自網絡或網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發郵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相關素材